近日不知是湊巧,還是天氣正好引發煩躁的心境,...我接觸到幾回姊妹的電郵/電話/與網上留言,剛好都涉及自我vs家庭這樣的兩難,的牢騷/躊躇/與怨懟。
一時興起,身體狀況也剛好(足以負荷坐上近一個小時打完字),在andie家寫了以下幾篇,與或許曾跟我聊過,或許\正想跟我聊,甚至是沒想到要講出來卻實際上正深陷苦惱的姊妹們分享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選擇職場或是全職在家,真的不該是因為個人才華能力是否出眾,是否浪費---因為沒有人能說全職在家帶孩子的貢獻會亞於大學教授。這或許是我的偏執,可是我堅定的如此認為。
我覺得無論全職在家或是在職工作,女人,真要先學會『為自己而選擇』(老實說,男人就沒有這個問題---因為他總是先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上)---若是為了顧全家庭,那必須是自己覺得照顧家庭正是成就感來源,沒有疑慮,也不會將這樣的成就感轉嫁成對孩子與老公過份的期待,形成壓力;若是為了個人生涯,無法放棄職場上的成就感,那何苦為了無法就孩子諸多瑣碎恭親力為而折磨自己??!!
話說的簡單,但要有如此清明心境,執著不悔,談何容易??!!不過,人生當中有那件事不是如此?魚與熊掌,不可兩者得兼;心猿意馬,折磨自己也是陷家人於不義。
我不喜歡自己目前的養病狀態,渴望研究工作,我說『我思,故我在』,.........然而,我不是指家庭主婦的工作不用腦唷(應該沒有人跟我計較,可是我過不了自己這關,還是說明一下)~~~家庭主婦的工作基本上可說是要十項全能,沒有一樣不需用腦(雖然用不上解微積分的腦袋),沒有精密的計算與效率,要孩子找到成對的襪子也會是不可能的任務的!!!
我要說的是:用腦的工作很多,需要思考的議題很多,.....但是很不幸也很幸運的是:經過好些天的沈澱與苦思,我還是愛我原先所擇---理論物理,沒有任何替代物。
成為母親,一直是我的人生目標之一,與從事研究工作不分軒輊---即使當年立下此志願時,我只有十五歲。我愛我的寶貝女兒,珍惜每一刻與他相處的時間共同從事的活動,....我目前在家養病或許可以比以前悠閒的看待他每一種淘氣與童真,....但是,我無法滿足於這樣單純的快樂(唉),.......我太貪心,我從無後悔而且更是深切想念過去兵荒馬亂(雖然現在其實也還是)擠壓的時間與心力,.....因為我需要全心(或許其實已經分了一半給孩子)在物理研究時的寧靜與快樂,....這不是我愛與愛我的老公與孩子所能提供的,而我也根本無法找到替代品,也無法捨棄的。
所以,我深知:只要我無法放棄兩者任一,那麼,蠟燭兩頭燒的人生是在所難免。然而,我無怨無悔---事實上,我懇切的期待恢復這樣的生活。
diana
自我與家庭---女人永遠背負的兩難
版主: Shiau
量子理論與個人之於人類歷史
我覺得自己寫的留言好似總脫不了小鼻子小眼睛---好像看到大學教授就很刺眼(說不定真的有咧)似的。最後一搏的試試,看能不能把我的意思講清楚一些。
2005年是全球物理年。既然各類物理活動與講座如火如荼的展開,多我一個插花一下,應該不為過吧~~
我實在悶壞了,就讓我先說說近代物理基石之一的量子理論(另一為相對論,兩者都是愛因斯坦首創的理論)吧~~
在量子理論的觀點:研究物體的運動/結構/組成,得看採用的器具/探測儀器的尺度(或者說resolution),來決定能觀測到的事實的尺度。舉例來說:若是研究一部玩具車,光用肉眼,我們只能『看』到一部車的型態;若是拿把螺絲起子,或許可以拆卸下來各部位的零件,瞭解其中的大致結構;若是拿把槌子把這玩具車敲碎,或許\可以分辨不同硬度的組成材料;若是再把敲碎的粉末拿去以X光繞射儀檢視,或許可以發現他採用的顏料與元素組成;又若是欲將此元素進一步剖析,就得以更高能量(更細微的解析度)的光束或粒子束來撞擊這些原子團,以分析其原子結構,甚至原子核結構,與更終極的基本粒子組成(夸克,膠子,光子,微渺子...)。
研究的尺度若是小到原子結構的大小,那麼就會發現物質會有『波』的特性---出現了量子效應:兩個相同的粒子是不能被個別區分的(indistinguishable)以及兩個粒子間會有如光波一般互相干涉的效應。也就是說:空間中有兩個粒子,隨著時間演化,他們或許漸行漸遠,但是彼此的干涉效應永遠存在,而且是以光速來交換訊息,或許\干涉效應隨著距離與時間的拉鋸而逐漸變小,卻仍永世互相牽絆影響,不得隔絕。
如果以整個人類歷史,或甚至宇宙(無限的時空)來看某個時地的某個人,基本上這個研究對象之於整個廣大系統,就是以量子尺度存在:每個個人之間,每個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,其他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,永遠都會在每個時地以機率的形式(probabilistic)影響每個個人。
我要學學石頭姊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,就以量子理論的原創者愛因斯坦為例(其實,相較於量子理論與相對論,我實在稱不上認識這個『人』),假設以下的情境:
1. 若是愛因斯坦的媽媽不小心把愛因斯坦養的營養不良,最後斷送了愛因斯坦的小命;或者愛因斯坦的爸爸對於愛因斯坦在學成績暴跳如雷,正打算抽出鞭子痛打他一頓之際,愛因斯坦的媽媽護子不成,愛因斯坦給打成殘廢/植物人/大腦受損;
2. 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若是被她的母親養死了,或是養的沒那麼出類拔萃慧眼獨具,以致於最後能與愛因斯坦看對眼而結婚,進而日後一起研究討論起相對論的構想;
3. 愛因斯坦的妻子若是養出個暴躁忤逆的兒子,在愛因斯坦幾乎對家庭妻兒毫無眷念的情形下,憤而逆天毆父,愛因斯坦因此致命/重傷/失智;
4. 愛因斯坦曾經涉足的小巷街道附近的鄰居當中,若是有一戶的母親養出個不良少年,不長眼的無視於愛因斯坦幾近襤褸的衣著,很白目的為了搶劫區區小數而重傷了愛因斯坦;
5. ........
以上不可勝數的任一可能情境,都可能讓二十世紀初的相對論與量子理論就此灰飛湮滅。或者說,早在愛因斯坦之前,早有足以發明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人才,不過是因為以上所列其一不幸而讓天才早么就是了。
我要說的是:愛因斯坦是奠定近代物理基石,造就今日光電奈米科技等文明進步的奇才,沒錯!!但是,愛因斯坦的母親/愛因斯坦的妻子/妻子的母親/他鄰居當中的母親們,或許是無名小卒,卻也在歷史當中做了世紀天才的護衛者。
以個人之於整體人類古今未來的歷史而言,我們個人的存在不過是量子尺度:每個個人一時的成就光環,歷史洪流當中,或許並不容易評價(若是沒有諸多母親的護衛,愛因斯坦根本不存在,何來受我們擁戴的天才?!誰能說這些母親的貢獻有如螻蟻呢?);另一方面來說,正如量子理論的干涉效應,每個人在每個時空都以獨特的機率分佈來影響整個人類歷史的演化(沒有諸多平凡至極的母親的護衛,我們或許\得晚幾年才得以建立近代物理,以致於在二次世界大戰時,沒有原子彈空襲廣島以解決戰事,...);...........所以,無論我們現在擁抱著如何的人間榮耀,在整個歷史當中,我們都難以在短短人生當中論斷其正負評價;無論我們現在身份處境,沒有人需要妄自菲薄,因為他或許看似微渺,但在歷史當中始終會佔有一席之地。
只要存在,那麼我們始終能以獨特的方式在歷史當中有所影響/建樹---或許在有些長遠的時空,但是仍可能是無可取代;若是生命終結,就像在湖中投下一顆沙粒,驟然掀起或大或小的漣漪,卻是暫態 (transient)地影響往後的歷史人事,而非持續的,以多面向的,以不同強度頻率的影響。
所以,身為母親,無論是全職在家或是投身職場,我們都難說對於孩子的長遠影響究竟是正面還是負面為多,也難說對於將來的子子孫孫的影響如何。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舉足輕重,牽一髮而動全身,卻無法預知後果,....現在顧此,未來或許就失彼,....我們能做的,不過是掌握擁有的籌碼,打好手中的牌,讓各人得以各行其『適』(適情/適性/適時/適應),各得其所,各安天命,各得其樂,.....這樣或許可以無愧\於心,無悔於來世間一遭。
祝大家母職愉快!!
diana
2005年是全球物理年。既然各類物理活動與講座如火如荼的展開,多我一個插花一下,應該不為過吧~~
我實在悶壞了,就讓我先說說近代物理基石之一的量子理論(另一為相對論,兩者都是愛因斯坦首創的理論)吧~~
在量子理論的觀點:研究物體的運動/結構/組成,得看採用的器具/探測儀器的尺度(或者說resolution),來決定能觀測到的事實的尺度。舉例來說:若是研究一部玩具車,光用肉眼,我們只能『看』到一部車的型態;若是拿把螺絲起子,或許可以拆卸下來各部位的零件,瞭解其中的大致結構;若是拿把槌子把這玩具車敲碎,或許\可以分辨不同硬度的組成材料;若是再把敲碎的粉末拿去以X光繞射儀檢視,或許可以發現他採用的顏料與元素組成;又若是欲將此元素進一步剖析,就得以更高能量(更細微的解析度)的光束或粒子束來撞擊這些原子團,以分析其原子結構,甚至原子核結構,與更終極的基本粒子組成(夸克,膠子,光子,微渺子...)。
研究的尺度若是小到原子結構的大小,那麼就會發現物質會有『波』的特性---出現了量子效應:兩個相同的粒子是不能被個別區分的(indistinguishable)以及兩個粒子間會有如光波一般互相干涉的效應。也就是說:空間中有兩個粒子,隨著時間演化,他們或許漸行漸遠,但是彼此的干涉效應永遠存在,而且是以光速來交換訊息,或許\干涉效應隨著距離與時間的拉鋸而逐漸變小,卻仍永世互相牽絆影響,不得隔絕。
如果以整個人類歷史,或甚至宇宙(無限的時空)來看某個時地的某個人,基本上這個研究對象之於整個廣大系統,就是以量子尺度存在:每個個人之間,每個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,其他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,永遠都會在每個時地以機率的形式(probabilistic)影響每個個人。
我要學學石頭姊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,就以量子理論的原創者愛因斯坦為例(其實,相較於量子理論與相對論,我實在稱不上認識這個『人』),假設以下的情境:
1. 若是愛因斯坦的媽媽不小心把愛因斯坦養的營養不良,最後斷送了愛因斯坦的小命;或者愛因斯坦的爸爸對於愛因斯坦在學成績暴跳如雷,正打算抽出鞭子痛打他一頓之際,愛因斯坦的媽媽護子不成,愛因斯坦給打成殘廢/植物人/大腦受損;
2. 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若是被她的母親養死了,或是養的沒那麼出類拔萃慧眼獨具,以致於最後能與愛因斯坦看對眼而結婚,進而日後一起研究討論起相對論的構想;
3. 愛因斯坦的妻子若是養出個暴躁忤逆的兒子,在愛因斯坦幾乎對家庭妻兒毫無眷念的情形下,憤而逆天毆父,愛因斯坦因此致命/重傷/失智;
4. 愛因斯坦曾經涉足的小巷街道附近的鄰居當中,若是有一戶的母親養出個不良少年,不長眼的無視於愛因斯坦幾近襤褸的衣著,很白目的為了搶劫區區小數而重傷了愛因斯坦;
5. ........
以上不可勝數的任一可能情境,都可能讓二十世紀初的相對論與量子理論就此灰飛湮滅。或者說,早在愛因斯坦之前,早有足以發明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人才,不過是因為以上所列其一不幸而讓天才早么就是了。
我要說的是:愛因斯坦是奠定近代物理基石,造就今日光電奈米科技等文明進步的奇才,沒錯!!但是,愛因斯坦的母親/愛因斯坦的妻子/妻子的母親/他鄰居當中的母親們,或許是無名小卒,卻也在歷史當中做了世紀天才的護衛者。
以個人之於整體人類古今未來的歷史而言,我們個人的存在不過是量子尺度:每個個人一時的成就光環,歷史洪流當中,或許並不容易評價(若是沒有諸多母親的護衛,愛因斯坦根本不存在,何來受我們擁戴的天才?!誰能說這些母親的貢獻有如螻蟻呢?);另一方面來說,正如量子理論的干涉效應,每個人在每個時空都以獨特的機率分佈來影響整個人類歷史的演化(沒有諸多平凡至極的母親的護衛,我們或許\得晚幾年才得以建立近代物理,以致於在二次世界大戰時,沒有原子彈空襲廣島以解決戰事,...);...........所以,無論我們現在擁抱著如何的人間榮耀,在整個歷史當中,我們都難以在短短人生當中論斷其正負評價;無論我們現在身份處境,沒有人需要妄自菲薄,因為他或許看似微渺,但在歷史當中始終會佔有一席之地。
只要存在,那麼我們始終能以獨特的方式在歷史當中有所影響/建樹---或許在有些長遠的時空,但是仍可能是無可取代;若是生命終結,就像在湖中投下一顆沙粒,驟然掀起或大或小的漣漪,卻是暫態 (transient)地影響往後的歷史人事,而非持續的,以多面向的,以不同強度頻率的影響。
所以,身為母親,無論是全職在家或是投身職場,我們都難說對於孩子的長遠影響究竟是正面還是負面為多,也難說對於將來的子子孫孫的影響如何。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舉足輕重,牽一髮而動全身,卻無法預知後果,....現在顧此,未來或許就失彼,....我們能做的,不過是掌握擁有的籌碼,打好手中的牌,讓各人得以各行其『適』(適情/適性/適時/適應),各得其所,各安天命,各得其樂,.....這樣或許可以無愧\於心,無悔於來世間一遭。
祝大家母職愉快!!
diana
愛知縣萬國博覽會遊歷分享
Dear lili:lili 寫:diana,
若有時間可以打字時,可否分享一下愛知博覽會,最近又開始2年必患的「出國病」,若是以前一定想也不用想,現在可要計算著大大小小都在唸書,錢還真不好賺。
愛知縣的萬國博覽會實在不太好玩---然而,在國內的各大報的報導上,幾乎沒有提及種種的不便/不合理/與無趣之處。
愛知博覽會的會場在名古屋附近,名古屋(甚至東京)的旅館目前恐怕仍是一房難求,該城能講英語的人口幾乎是寥寥可數(我待了快一星期,幾乎沒遇上能開口回答的---能聽的懂得, 算是慶幸了),對於我這個不懂日語的人,真是萬般不便。所幸,我的日劇造詣深厚,該吃的該印證的,一樣沒少經驗過,點菜都沒出過搥咧~~我老公的學生頻問我:『學姐,你真的沒學過日語嗎?那你怎麼看的懂菜單,聽的懂服務生的話?』........
這樣一個國際性的博覽會居然也不例外:有中國字地圖,但是會場各館的標示卻幾乎全是日語,以及日語的英語拼音(羅馬拼音?),而非英語標示(我既然看不懂日語,怎麼憑日語發音來認出各館呢?)。所以我為了想去長毛象館,只得進紀念品店買了本圖鑑,然後指著圖片問工作人員:『where can I find it?』
---是的,沒錯,現場工作人員能說英語的也是少之又少。最後,還是也是放棄長毛象館---三個小時前開始排隊,進館只得停留兩三分鐘,....饒了我吧!!更有甚者,英國館,與其他歐洲中東館,派駐的領事館人員(我猜的,金髮碧眼嘛~~難道請荷蘭人進羅馬尼亞館?),也只講日語,要不就是全派只會講日語的日本人進駐。無論何者,介紹該館時,用的是日語(有的時候有英語字幕,如荷蘭館,萬幸),....,很多時候,連要求英文介紹都不可得,....真令人氣結!!
除此之外,整個會場吸引的人潮,呼,真的會嚇死人--從一下磁浮列車,就看到滿坑滿谷的人。所到各館,特別是日本的各大企業館,全都是人潮--排的是三個小時後的參觀場次,預計得排上一兩個鐘頭,然後進館只得停留不到二十分鐘(有的只有五到十分鐘)。人潮當中,幾近九成是日本人,我們深知排隊的功力與質拗絕比不上日本人,所以早早採取『務必要有所得』的策略---直接殺到會場後方,由歐洲與中東各館逛起。
這策略當然是成功的---讓我們可以頂多排五分鐘隊,就能進入參觀。然而,這次萬國博覽會的展題是生態---或許因此,我們往往無法由展出的內容與對這個國家的印象做出任何連結,很多時候看完展了,還搞不清楚自己所在何館咧?
以上,是四月初時的遊歷經驗,不知道過了一個月,日本方面是否做了任何改善?還是提供你參考!!
dia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