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貼(關於早療)

成長點滴‧心情分享

版主: Shiau

回覆文章
jas
文章: 18
註冊時間: 2004-5月-11 04:13 am
來自: 三重市

轉貼(關於早療)

文章 jas »

特殊兒童的職能治療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

文/陳霖(三軍總醫院職能治療師)

  「我兒子整天跑來跑去,靜不下來,不知道是不是過動兒?」「我女兒每天躲在房間,看到長輩都不會打招呼,不知道會不會得了自閉症?」這是個資訊發達的年代,許多以往從來沒聽過的疾病,透過媒體報導,社會大眾開始有所認識,也促使家長多關注自己孩子成長發育,使真正需要接受醫療的病童,能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但是也有一些小朋友卻也因此被貼了許\多莫名其妙的標籤。
 
  其實,許多看似有問題的孩童,追根究柢,問題並不在於孩童身上,而是家長管教方式不對,真正需要醫療介入的並不如想像的這麼多。到底哪些小朋友是真正需要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的個案呢?有些較容易從外觀看得出來的病症,如腦性麻痺、唐氏症、脊髓損傷以及肌肉萎縮等,家長大多從小就陪著孩子就醫;但是其他一些非醫療專業人員很難界定的疾病,如注意力缺損過動症、學習障礙、自閉症、行為及情緒障礙等,家長經常分不出他到底是調皮、脾氣比較拗,或是孩子真的生病了?當家長遇到這樣的困擾,其實是可以尋求職能治療師的協助。
 
  一般而言,建議家長先帶孩子到醫院掛「兒童心智科」或「青少年心理衛生」門診,醫師初步判斷後,有需要接受治療的個案會轉介給職能治療師,做篩檢及評估。職能治療師透過面談、觀察以及測驗方式,了解小朋友現有的能力與生活上所遇到的問題,並假設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,做進一步的驗證。經由反覆推論與驗證過程,治療師會與小朋友及家長一同討論小朋友的主要問題,以及治療介入的優先順序。但是在沒有經由專業的醫療人員評估前,家長不應該替孩子亂下一些自己也似懂非懂的診斷。
 
  確定孩子的主要問題後,治療師可能選擇一對一或是小團體形式,幫小朋友進行治療。一對一方式,治療師能將心力完全集中在一名個案身上,針對個案缺損及需要加強的地方,設計治療活動,除了關心小朋友每天生活自理及學習外,也同時關心其遊戲的品質。
 
  有時候小朋友經常因為症狀或情緒干擾,導致社交互動表現不佳,在學校無法和同學和平相處,此時就必須藉由團體形式的遊戲治療,讓小朋友在一定的規則下,進行有趣的團體遊戲或競賽,在經由設計的情境下,學會人際互動的技巧,並懂得等待及體諒。
 
  除了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外,社區復健中心、兒童發展中心以及職能治療所,也都有職能治療師提供相同的服務。另外,針對一般學校或特殊學校中,某些在發展、學習、日常生活、遊戲及轉銜有困難的孩童,也有安排職能治療的學校體系,直接在孩童就讀的學校(教室、體育館、操場等校內場所)幫忙做治療。有時小朋友可能還需要其他醫療人員,例如物理治療師、語言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協助,此時,會由各專業醫療人員與老師及家長,一起為孩子做完整評估,並共同擬定治療計畫。
 
  職能治療師在學校系統的服務,除了透過直接的執行治療活動的方式外,也包括了擬定計畫和設計活動,交由其他專業人員或家長執行,職能治療師會定期到學校追蹤計畫執行的情形及效果。當然,針對老師及家長所提出的疑問,提供專業意見做諮詢服務,也是身為職能治療師責無旁貸的工作。
 
  不過,無論是在醫院、發展中心或是學校系統中,每週短短的治療活動是不夠的,家長及老師平時的態度也非常重要。常見的狀況是,家長在家裡讓小朋友予取予求,沒有一定原則可循。到了醫院或治療場所,卻又不斷要求治療師對孩子嚴格一點,這樣往往造成小朋友只在特定場所中有好的表現。家長應利用治療結束的時候,與治療師做詳細的意見交換及擬定回家作業,以同樣原則,在家裡持續的幫小朋友做復健,單靠一個禮拜幾十分鐘治療活動,是絕對不夠的。
 
  復健過程辛苦且漫長,家人間互相支持,是對治療成效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。有些家長諱疾忌醫,甚至不願帶孩子出門,這對孩子的預後都將造成不好影響,如果家長覺得小朋友似乎總有哪裡不對勁,在自己妄下診斷前,還是先尋求醫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協助。經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,沒有問題,自然可以放下胸口這塊大石,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,也能及早了解該如何面對。
 
  「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!」許多父母視這句話為金玉良言,但對身心障礙兒童家長而言,有時單純想要跟上同學的進度,都是難以實現的願望。如果您有這樣的擔心跟困擾,最好與學校老師及專業的醫療人員一同商量孩子未來就醫就學計畫。儘管孩子在起跑點上有些落後,不過,在整個團隊的幫忙下,期待孩子在後續的賽程中,能夠以較快的速度趕上。
愁煩中具瀟灑襟懷,滿抱皆春風和氣!
暗昧處見光明世界,此心即白日青天!
回覆文章